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心理与心理健康定义
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二、心理健康的五个基本特征
1.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
人要有理想、有抱负、有执著的追求,人是一种不断追求的生命,你有怎样的追求,就拥有怎样的人生。人的追求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生活的追求;第二层次是功名利禄的追求;第三层次是真善美的追求。这是最高的追求。一个人追求的层次越高,他的人生境界也就越高,伟大的目标才能产生伟大的力量。
2.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人不仅是生物的人,还是社会的人,不仅要适应自然环境,更要适应社会人群,统称社会环境。适应乃是个体为满足生存需要与环境发生的调节作用,从而改造环境以适应个体的需要,或改造自身以适应环境的需要。现代社会极为复杂多变,对适应的要求超过任何时期,有良好适应能力的人,与客观环境能保持良好的接触,和家庭、单位、社会人群都能和谐相处,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面对现实,沉浮自如,荣辱不惊,保持良好的情绪,做出正常有效的反应,能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出色地贡献于社会,这是健康的最高境界。
3.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著名的心理学家丁瓒教授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人际关系失调而带来的。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往往结成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如夫妻关系、父子关系、上下级关系、同志关系、邻里关系等。这些关系都非常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人际关系确立、变化及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交往双方之间各自需要满足与否以及满足的程度如何。搞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是关心别人、尊重别人、理解宽容和帮助别人。不关心别人、自私自利的人、傲慢骄横的人是不可能有良好人际关系的。
4.有自知之明
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又说:知人难,知己更难,说明做到有自知之明是非常不容易的。心理学家发现,人的意识中都有一种隐藏
  很深的防卫机制,叫护短机制,人都护短把自己缺点错误掩盖起来,或把它归罪于客观环境或别人。如何做到有自知之明呢?第一、要正确、客观、透彻认识自己,这是人类的最高智慧、最大的聪明。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第二、要愉快地、满意地接纳自己,不拒绝自己、不偏袒自己、不欺骗自己;第三、自觉地控制自己。用理智控制自己,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心理成熟的最高标志。
5.有健康稳定的个性
个性又称人格,是指一个人完整的精神面貌。闪光的人格,具有巨大的潜能。个性好的人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
  坦荡、情绪乐观,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得起批评、委屈、挫折、打击、逆境、疾病以及各种痛苦和不幸。能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甚至有些特殊人物具有克服困难、获取胜利的顽强灵魂和不息的力量。
三、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不可分割
对于心理健康,历来有许多的看法,从不同的侧面来描述怎样才能叫做心理健康。我们的看法是,心理健康是建立在生理健康的基础上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应将心理健康纳入到总体健康的定义中去。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由此可知,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当人体在这几个方面同时健全,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概念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四、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细则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有弹性。 其中前四条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后六条则为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生理、形态)。                  (张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