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老常工”羊淇谈峥嵘岁月:同心致远

   

    最美人间四月天。4月初,在老新村简朴的一间向阳房间里,坐在陈旧的沙发上,我校创建初期的领航人之一,原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曾主持工作),今年已93岁高龄的“老常工”羊淇接受了我校新闻中心记者的采访。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羊老堆满诗稿的书桌上,洒在羊老清矍的脸上,他的眼神依然清澈坚定……虽然在常州教育界、文史界和诗坛都享有很高的声望,老人仍一贯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谈起当年为常工院建设、壮大奔走的那些往事,老人的眼底光芒迸射,思路清晰,回忆起那段艰辛难忘的常工峥嵘岁月……
筚路蓝缕 创业维艰
    1978年,万物复苏,百废待兴。4月,筹建的常州市“七·二一”工业大学(后改名为常州职工大学),条件十分艰苦,没有自己的校舍,只能设在二十一初中,经费来自市财政拨款,没有基建费用。1979年市职大始迁入原城北农中后为红卫初中的校舍办学。
    这样的背景下,羊淇于1980年春调入常州市职工大学担任副书记、副校长,主持学校的工作。到任后,羊淇一方面抓学风、教风、校风的建树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网罗人才,建设教师队伍,当时主要依靠外地引进,并从市里企事业单位物色曾经在高校任教或可以担任高校教学工作的人员商调来校。这些都费了很大的精力。尤其是教师引进调进了,住房难以解决,他又不得不奔波向市里城建部门求助逐年分配若干户公房以解燃眉之急,一时得不到安排,只好帮助在附近农民家租屋暂住。同时他还建立起了学校机构,配备和培养干部,为此曾先行设置政治处、教务处、总务处和办公室,主要从教师中选拔配备了中层干部,以能开展工作,并在工作中加以培养。经过他的奔走和努力,妥善解决了第一、二届职工班学生毕业后承认大专学历、享受大专生待遇的问题,使之有圆满的结果。
    在羊淇看来,当时学校发展最迫切的莫过于奔波呼吁、请求市里投资搞基建,使学校有一个起码的校舍,并进而逐步建设成具有一个地方高校的样子。那时候,原红卫初中土地面积仅三十亩,校舍只有3000平方米,一个简陋的食堂,仅一具锅灶,只能蒸了饭后烧一个大锅菜,一个破烂不堪的厕所,不到10平方米,校内没有运动场,没有一条水泥路,校门通向马路也是一条土路,下雨天教师只能踏着泥泞的道路来校授课。
    羊淇回想起那几年在创校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是很多的,主要是“文革”馀悸,认识上的偏见、保守,孤陋寡闻。认识不到办高校、培养高级人才对于“科教兴市”的重要性,缺乏远见。例如有人认为:“要么中央或者省里出钱,否则常州是不能办高校的。”“常州过去不办高校,每年靠国家分配来的大专毕业生不是也行了吗”。“常州不办高校一样搞经济建设,一样可以使社会得到发展”。“办高校么,有一块六十亩土地,几幢房子,三、四个班级,二百名学生,百来名教职工就行了,何必要有一个较大的规模”。显然这些认识上的偏见,严重地阻碍着常州地方高校的创建。
    随后的几年里,在市里较有卓见的领导干部和社会上有识之士及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几经争论,几经波折,才渐趋共识,把这项工作逐步摆到市里一定的位置上。
蓬勃发展 日新月异
    春风化雨。羊老谈到常工的几次创建节点时,语气中透着欢快。1980年11月,江苏省提倡地方办职业大学,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市职工大学的基础上创办常州职业大学,此时学校从原设置的机械、电气两个专业,又增设了经管、土建、日语等系和专业,校舍也由市里投资陆续改了仍属简易的学生食堂、图书楼、学生宿舍楼、行政楼。这是建校工作中一个重大的转折,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1982年,教育部副部长黄辛白率队专程来常研究常州办地方高校的路子以及性质、经费、名称等问题。最后建议在常州职业大学基础上改名建立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属专科性质;由市里投资搞基建,报经国家教委批准。1982年12月31日,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常州职业大学的基础上,建立常州工业技术学院。
    黄辛白这次来常还促成了一件常工发展史上的大事:决定从联合国世界银行贷款中拿出156万美元分配给常州职业大学购置国外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贷款由省里负责偿还,市里则配套投资建了一幢实验楼,之后又盖了一幢招待所,学校占地面积由原来的三十亩扩大到了六十亩。这样一来,创办常州地方高校有了第二次的转折,办学条件又有了改善。
    在这一次的促进下,市里领导几经商议,下了最大的决心,于1984年,由当时的市长陈鸿昌主持召开专门会议,决定从市内较大企业集资2000万元搞常工院的基建。市政府乃于1985年作出了再征用土地二百四十亩,合计共三百亩土地,建设常州地方高校、最终办成综合性的常州大学规划。这样才能使常工院的创建有了第三次也是根本性的转折,正正式式走上了办高校的道路。
    几年内群楼拔起,先后盖起了崭新的教学大楼、科技楼、图书楼、行政楼、运动场、学生食堂、学生宿舍楼及新大门等,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基本上有了一所高校的样子。在羊淇担任校领导的六年间,他经历了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创办的阶段,深深感到白手起家,筚路蓝缕,创业维艰,常州地方高校的来之不易。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曾有诗赞扬常州说:“常州星象聚文昌”。龚自珍云:“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 。”羊淇深深认为这是常州历史上的荣耀,“我们现在应该创造出比过去更加美好的常州。”1987年,羊淇在《常州新貌》的一组诗里有一首吟道:“浩荡春风万木稠,大专院校建常州。人才辈出东南秀,星象文昌胜昔畴”。他说,常州创建地方高校后,培养了一批批应用型人才,促进了地方建设事业发展,今日的常州比以往胜过百倍千倍,今后的常工院还要经历再创建、再巩固、再发展的历程,大家要发扬和继承艰苦创业、奋勇竞进的常工院精神,使常工院更上一层楼,再创辉煌。
继往开来 守正笃行
    常州地方高校经历了创建、巩固、发展的阶段,越办越兴旺,已为世人认同,作为见证者、参与者,羊老也有颇多感慨。
    回顾过去,他总结着经验:创办常州地方高校,既符合常州人民的夙愿,也符合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常州地方高校能有今天的发展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态势,着实离不开中央、省教育部门的扶持帮助,市委、市政府的支持领导,这两者是常州创办地方高校的根本保证。说到这里,他停顿了片刻,又反复强调:像常工院这样的地方高校,它的发展一定要立足于为常州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既要有一个从实际出发,有长远目标、可行性的发展规划,还要在实施过程中秉承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理念。“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和教育质量的一大保障,一所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要注重吸纳一批具有专业知识且具有一技之长的教师来充实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地方高校的重要保证。同时,一所学校一定要建树一个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
    2012年9月,89岁高龄的羊淇拄着拐杖颤巍巍地站在北部新城新校区的奠基现场,虽已白发苍苍,但却精神矍铄。作为常工院三十多年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见证人,曾将自己火热的青春奉献给常工院那段艰苦的岁月。如今,驻立破土新址,追忆往昔峥嵘,想象不久之后的拔地而起,他,是最激动的人。诗性不减的羊老热情赋诗《常工院新址破土动工奠基志喜》一首:常工院待迁新址,破土今朝喜奠基。回顾卅年初草创,历经岁月力坚持。规模宏伟千幢建,环境从幽万木滋。他日师生同入驻,成材立业更相宜。
    而今虽然年逾90,羊老的教育理念依然与时俱进。他非常认同学校坚持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之路,他称赞近几年常工院的教学质量还是过硬的,高考招生情况也不错。他认为办好学校的关键还是质量,质量的关键是师资,在师资的培养上、锻炼上要花功夫,才能最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他建议,老师一定要定期到企业、工厂去学习一年半载,了解一些新的技术和新的知识,把课堂教学搞得更具实践性。同时他建议,学校要坚持请企业、工厂的一线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的做法,这种穿插交换进工厂、入课堂式的方式会更加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两个半小时的采访,羊老还原着常工的峥嵘岁月。时间凝固了,仿佛忘却了近一个世纪的年轮,时间、地点、事件……老人表述完整,逻辑严密。采访完,告别羊老,他坚持站在阳台的窗台旁挥手送别记者们,还不忘大声嘱托:“新校区搬迁之后,离退休的老员工能否有机会去新校区看看?”老人的言语中,沉淀着对新校区满满的期待,也说出了每位“老常工”对常工院未来发展的憧憬之情。

(本文刊载于《常州工学院报》第454期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