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觉得我做的还不够,我没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做的都是平平凡凡的小事”、“能为老百姓做点就做点”,这是原延陵学院党委书记、我校离休干部乔惠民常挂在嘴边的话语。“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贵在知行合一,而已有69年党龄的乔惠民无疑是此中涌现出来的突出代表。乐善好施、甘于清贫、身教重于言行,已融入她的血液中,并凝聚成家风正能量,一代代承传下去,令人由衷敬佩。
1981年,乔惠民来到常州轻工职业大学(后改制为常州工学院延陵学院)担任党总支书记。1985年,她光荣离休。
一朝邂逅,情意永存。任上,面对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生源短缺、硬件设施不齐备的现状,乔惠民与其他校领导同心协力、潜心研究办学新思路、新举措:连续两年狠抓考风,兴利除弊,杜绝了舞弊现象;多方联络、主动出击,引进工程师、讲师,确保生源,改变了学校贫弱的局面和一大批学子的命运。
离休后,她仍不忘对学校的关注、对学子的帮助。3月份,当她通过离退休党工委知晓学校搬迁、树木认养等事宜时。当即表态,要出资5000元认养2棵香樟。4月28日,88岁高龄的乔惠民通过离退休党工委、离退休工作办公室的接洽,亲自来到学校,确认树木认养事宜。“作为一个老党员,退休这么多年,能为学校做贡献的地方不多。今天,有这样的机会能为学校做点事情,我一定会把握”;6月份,她又通过保姆,认养了1800元广玉兰一颗。 “我的离休工资相对高一点,现在学校有困难,能帮就再帮一点。”乔老的话语从不饰铅华,那颗拳拳爱校心却让人无限感佩。
“我要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去帮助一些困难的孩子,让他们有书读,读好书,将来为国家多作贡献。”如此单纯却高尚的动机,让乔惠民走上了一条捐资助学而无怨无悔的路。
从去年9月始,乔惠民已连续两次捐助共12000元给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而她只有一个简单的要求,这笔钱一定要用在贫困学子身上,且不要告诉受助者捐资人是谁,若学生问及,就说是一个老党员的心意。4月28日当天,乔惠民亲身前往该院,了解助学金的使用及受助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当听说有个受资助的学生迫切想见其一面,当面向她说声“谢谢”时,她却婉拒了。“不用看,不要告诉学生我的姓名,只要告诉他,这是个老党员的心意就行。”三言两语,捧出的却是一颗无比真诚无私、善良大爱的心灵。在乔惠民的精神濡染下,那些受资助的学生正在各级学生组织中磨练意志,精诚奉献,感恩成长。
与对学校、学生的慷慨奉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乔惠民对自己和家人却很吝啬:她自己从不乱花一分钱,几乎从不下馆子吃饭,家中摆设的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早已过时的物件;在馆子里用过一次年夜饭后,她坚决不再去了,“又贵又吃不好”。子女们依从她,后来的每一次年夜饭,都亲自动手;虽然离休工资较高,子女们却从来得不到她的“实惠”。条件相对差点的小女儿买房有困难,她没有提供任何帮助。女儿知道她的个性,也不在她面前提任何困难,宁愿向别人借钱也不向她开口;她常告诫孩子,啃老是不对的,要养老。孩子们耳濡目染,都非常理解和支持母亲的行为,“您的钱我们不要,也不管您咋用,只要您自己用的高兴就行。”
“工作中,孩子们虽说不上轰轰烈烈,但都是堂堂正正做人,在单位的人缘和口碑都很好……”说起儿女们的工作、生活状态及家庭关系,乔惠民是幸福的。而这种一大家四代人融洽和谐的相处氛围,与乔惠民给儿孙辈设下的规矩关系紧密。
“不要轻易拿别人的。”她教育曾在公安局工作的儿子,一定要坚持这一条最基本的红线。儿子始终牢记母亲的教诲,从不收受别人的东西。有一次,一个熟人送来一盒喜糖,想托她儿子帮忙办户口。儿子知道后,坚决要求她把喜糖退回。此后,任何人找乔惠民说情送礼,她都会婉言谢绝,并告诉来人,只要政策允许,就一定会帮着把事情办好。对此,乔惠民的小女儿颇有不解和抱怨,她得知后,当即批评了女儿,并告诫孩子们,不管在哪儿,一定不能触碰法律的底线。
对于儿孙辈的事务,乔惠民不主张啰嗦指点,而是以家规(风)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早年,她与丈夫约定,坚决不在孩子们面前吵架,并积极身体力行。子女们成家后,她以这个约定教育他们,如何做子女、做父母。所以,她很难有机会见到子女们当她面吵架的情景;对几个年龄相仿的(外)孙子女,她从不发压岁钱。她认为,特别不能用钱去刺激小孩。但她会在每一次期末考试后,让他们拿着成绩单来排名,根据排名先后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以此激励他们好好学习长本事;她从来不骂孩子,也决不允许他们骂人、说脏话。碰到孩子特别不懂事的时候,她会很严厉地下手打,并和他们讲清楚道理;她的居室虽简陋,却干净清爽,与她本人气质无异。从小与她一起生活的孙子耳濡目染,也养成了讲卫生好干净的良好习惯。孙子上大学时,是很节约的,宿舍也总是最干净的。这都得益于她“该花的钱要花,不该花的就不要花”等有声无声的教育熏陶。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正是对乐于奉献、优良家规(风 )的言传身教的坚守,使乔惠民得到了儿孙辈的敬重。无论她说什么,孩子们都听得进去。碰到重大(要)的事情,都喜欢找她商量,让她做主。如:孙子大学毕业后,在考研和工作之间徘徊时,就征询奶奶的意见和建议;孙子生孩子,也把取名权交给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