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在此背景下,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常州工学院直面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充分发挥自身的传统、特色和优势,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转型发展的新路径,不断提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
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激发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要把创新作为引领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将学校建设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近年来,常州工学院以创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着力架构满足学生多元化成长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激发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自办学以来,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确立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努力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体系,致力培养切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面向基层、服务地方”,“致力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将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已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和奋斗目标。在这种办学定位和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学校着力架构“12345”多元化应用型人才体系,满足学生多元化成长的需要。“1”是指贯彻“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成才的各种积极因素,将专业发展与职业发展对接,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自身发展和取得成功的一技之长。“2”是坚持两个服务,即服务学生发展和服务地方发展有机结合,将人才培养聚焦到增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服务的实力以及为学生谋取就业的能力上,实现服务学生就业、成长、成才与服务产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两方面的双赢。“3”即确立三种人才类型,形成了卓越应用型、高素质技能型、复合应用型三足鼎立且有机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不同业态和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需求。“4”即致力“四纵四横”的协同育人模式,分别为校企、校校、校地、国际协同育人模式,并通过组织协同、平台协同、项目协同、活动协同四种方式实现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5”即构建由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学业指导体系、教师发展体系、教学监控与持续改进体系组成的五个支持体系。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形成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发展新格局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要把协调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结合自身办学基础,逐渐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使专业设置和专业教学适应产业发展趋势,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协调发展。
常州工学院围绕常州市重点发展的10大产业链和10大新兴产业,形成了机械工程、电气信息、计算机技术、光电工程、土木建筑工程、经济管理、艺术设计、教师教育、语言文学等九大专业集群。为更好地服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对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校依据“扬优、扶新、调弱”的原则,加大了工程类、经济管理类、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建设力度,使其能够满足地方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彰显办学水平和特色,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成为学校的“名片”。同时,学校增设并全力扶持一批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社会急需的新专业,使之成为学校转型发展的新增长点。另外,学校通过合作办学、调整专业的发展方向等方式,对部分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招生、培养、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加以调整、转型或停止招生。
学校全面推动各学科专业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的产学研合作,与常州市所有辖市区都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推动全面化、机制化、深层次的合作,共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学校还与各镇(街道、产业园区)建立了“1对1”的合作共建模式,根据其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在工业制造、动漫产业、社会服务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建设了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大学生实训实践基地、教师培训实训基地以及职业技能认证基地,进一步完善学校多维度服务社会的职能。同时,学校还致力推进学科专业融合交叉,加大现有国家级、省级各类专业建设项目的建设力度,使其早出、快出、出好成果,形成可示范辐射的经验,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带动其它专业整体发展,在融合交叉的过程中形成新的亮点,打造学科专业发展“高原”。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要把绿色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深化内部管理改革、营造校园文化来强化发展的制度、思想保障,推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螺旋式提升,使学校实现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学校“章程”是学校转型发展的根本大法,是学校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依据。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要以《章程》为准绳,在规范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规范,推动各项工作依法依规健康、良性开展。近年来,常州工学院着力实施大学文化建设,培育和凝炼富有时代特征、地方内涵和常工特色的校园文化与大学精神,使之成为全校师生的价值追求,逐渐形成了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优良教风,勤于学习、敢于创新、诚实守信的优良学风,促进了学校事业的和谐发展。
学校建立了基于持续改进理念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构建了“学校、二级学院、专业系三级管理,政府、学校、专业机构、社会四维评价”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了适应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强化了“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推动专业建设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学校牢牢把握“面向全体学生”、“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三个原则,启动了常态化的“校内专业评估”+“第三方机构评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推动各专业全面评估自身实力、了解行业发展趋势,确保各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校企、校校、国际协同创新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要把开放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与企业、地方、相关学校建立基于深度合作的同盟关系,并充分引入国际理念与资源,推动跨国协作,提升办学实力。这就要求学校既要积极学习借鉴国际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又要大胆走出去,宣传好我们的理念、讲好我们的故事,在合作共赢中推进转型发展。
多年来,常州工学院一直不断强化与行业企业间的深度合作,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为地方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服务,为产城融合服务,为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服务。学校紧紧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与工程实际“零距离”、“无缝对接”的专业教学,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设校企合作课程、共同建设校企合作基地、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体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了“招工与招生、教学与生产、实习与就业”趋于同步。
自2012年以来,学校作为牵头院校分别与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5所学校的6个专业合作开展了“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2所学校的3个专业合作开展了“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项目。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按专业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工作小组、课程协作组,建立了每年的工作例会、学术研讨会制度和交流互动机制,致力探索培养本科层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路径,促进了区域现代职教体系“立交桥”的形成。
学校积极拓展与境外大学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机制,进一步优化国际合作形式与内容,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努力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学校大力开展国际化专业建设,在软件工程、土木工程、学前教育三个专业开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国际经济与贸易三个专业开展全英文授课,通过争取更多的来校留学生营造国际化的教育环境等措施,积极建设国际化校园。
五、坚持共享发展理念,让每一位师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要把共享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价值追求,将“成功”理念覆盖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以及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每一个层面,服务学生发展、促进教师发展,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合力,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水平,使学生、教师、学校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
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其潜能、推动学生能力发展提升其面对职业和获得成功的实际能力,是教育教学的根本诉求。学校以“教会、学成”为校训,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将学生获得成功的手段(能力)和成功的心智作为主要目标。学校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为主线,大力优化“四个课堂”(教室、社团、宿舍、网络)的育人环境,逐步建立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阶梯式”实践育人体系,实施分年级、分层次、渐进式、个性化的实践育人模式,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三商”(智商、情商、灵商)和“五能”(外语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计算机能力、专业能力),教导学生养成预、聆、温、练、问的学习习惯,努力让学生做到“四学会”(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做事),达到“学以致用、学以自知、学以为己”的学习境界。
学校搭建了多维立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定期开展名师公开课、名师大讲堂、青年教师公开课、研究型教学示范课、资深教师示范课、教学沙龙、青年教师论坛等教研活动;举办卓越教师培养对象研修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研修班、青年教师教学发展营、教学管理人员研修班、实践(实验)教学人员研修班等各类培训班;鼓励教师到企业、到地方挂职,培养“双师型”教师;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根据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积极选派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教学科研团队的带头人以及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双语教师到国外研修学习。通过这些举措,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能力、全面提升素质,让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
总之,作为一所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前沿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常州工学院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遵循“系统设计”和“协同创新”原则,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分别与人才培养的各个条块对接,形成了转型发展的创新路径,科学有序地推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和科学化转型提升。当然,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还必须处理好许多问题,例如:由于人才培养的过程性特征,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之间的契合度存在时间上的错位,需要高校与社会形成“动态创新”的协同机制,实现“精准培养”。又如,由于学校、地方、企业之间缺乏基于共赢诉求的约束性合作机制,进而导致三者之间的合作相对松散,合作过程和合作结果难以有效控制,需要高校更加积极主动以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两条腿”引领地方经济转型,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进而形成可持续的双赢局面。
(2017年6月22日《中国改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