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为老百姓做一点儿就做一点儿——常州工学院离休干部乔惠民同志先进事迹介绍

乔惠民,女,19283月生于山东莱阳,19453月担任山东莱西县马连庄区农村小学教员,从此开始投身革命工作。1947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先后担任山东莱西县河头店区教员、区委宣传干事,溧阳县壁乔区区委宣传干事、金坛县土改工作队队员、金坛县共青团县委干事、苏南农林处省农林厅收发,常州市城建局人事干事、城建托儿所所长,常州市建工局人事副科长、常州市城建局人事副科长、常州市公交公司支部副书记、常州市美术设计公司副主任、常州市轻工局机关支部副书记、保卫科副科长等职。19818月调任常州市轻工业职工大学(后并入常州工学院)党支部副书记,198412月离休。20159月,作为常州市在抗战时期就从事革命工作的老党员,乔惠民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75月,乔惠民光荣当选“江苏最美资助人”,获江苏省教育厅表彰。

入党70年来,无论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还是激情燃烧的杏坛生涯,还是本该颐养天年的离休时光,乔惠民同志始终牢记党员的责任与使命,“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爱”,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展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品格与境界。

坚定理想信念 甘当“螺丝钉”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为的“总开关”。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一个党员、一个党员干部,乔惠民始终怀抱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强烈的组织观念,甘当一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对党忠诚,敢于担当,尽己所能,履行好职责。“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乔惠民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不断地“做”中,一次次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念。

1945年,年仅17岁的乔惠民经推荐担任山东莱西县马连庄区农村小学教员,从此投身革命。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乔惠民树立“教书也是抗日”的信念,全情投入、竭尽所能做好党交付的每一件工作。在抗日根据地一所连同校长在内只有2名教师的小学里,她白天教四个年级学生数学,晚上和农忙假期,积极参与抗日宣传和抗日后勤工作:贴标语、晒军粮,发动群众参军,上交优质公粮;组建小剧团,开展文艺汇演,积极传播革命思想,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鼓励妇女上识字班,学习文化知识,参与“土改”材料收集整理工作。身体柔弱的她甚至还学习了解“绊雷”的工作原理,直接参与掩埋地雷……

进入和平年代,尽管硝烟散尽,但乔惠民仍旧初心不忘、本色不改。在听从组织召唤、服从组织安排担任常州市轻工业职工大学(后改制为常州工学院延陵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以后,在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生源短缺、硬件设施不齐备等现实困难面前,乔惠民兢兢业业、谦虚谨慎,与其他校领导勠力同心,潜心研究办学新思路、新举措。她前瞻性地提出“教育质量是关键”的办学理念,一到学校便下决心连续两年狠抓考风,兴利除弊,杜绝了舞弊现象。针对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和生源不足的情况,她又多方联络、主动出击,为学校引进了一批得力的工程师、讲师,并亲自到金坛、溧阳等地宣传、鼓励学生报考该校,由此改变了学校积贫积弱的局面和一大批学子的命运。

服务社会民生 乐做“布施者”

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党的力量源泉和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这就要求每一个党员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一名党员、党员干部,乔惠民时刻牢记自己党员的第一身份,把“能为老百姓做一点儿就做一点儿”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哪怕离休,她也不“闲”着,实实在在地帮助困难群众,做一个永不掉队、永不褪色的党员。她常常说,能为国家和老百姓做一点有益的事情,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和享受,这是任何物质享受所给予不了的。

“我要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去帮助一些困难孩子,让他们有书读,读好书,将来为国家多做贡献”。由于时代和家庭的原因,乔惠民本人并没有接受过多少正规教育,因此她特别希望其他孩子都有书读、都有学上。离休后,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她的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并化为实际行动。十余年来,她省吃俭用、广行布施,将大部分积蓄用于捐资助学,以帮助更多的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

2005年,《常州日报》系列报道了贫困地区孩子上学难的事迹。看到报道后,乔惠民主动联系报社,表达了资助一名学生、为社会略尽绵薄之力的意愿。经报社牵线搭桥,她挑选了安徽金寨县的一名初中女生王民慧作为长期资助对象。而令乔惠民意外的是,王民慧一家竟给她送来了感谢信。诧异之余,她更觉暖心。加上在南京念大学的孙子曾经说起,身边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同学只买得起饭却吃不上菜的情况,使她捐资助学的心更加坚定,并“一发而不可收”。

2007年,当得知我校原延陵学院的朱同学父母双亡,顾同学母亲残疾、弟弟病重无法自理,来自苏北的李同学兄弟姐妹众多、家境贫困时,她毫不犹豫地拿出1000元,交给了院领导,让其转交给3个学生。其后整整四年八个学期,这3名学生每学期都会如期收到1000元。2011年,她向原延陵学院贫困生的捐款额增加到每学期3000元,2012年又增加到每学期5000元,2015年增加到每学期6000元。而乔惠民从未与任何一个受助学生见过面,更不要说举办任何捐助仪式了。她嘱咐原延陵学院领导,如果受助学生问起,就说是一位老党员的心意就好。

20115月,她出资9万多元,为老家山东莱阳市西关小学的孩子们送去了1架钢琴、2台电脑、8台空调。20166月,又给孩子们捐献了价值10万元的图书。

2015年,她先后两次共捐款12000元给常州工学院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的贫困生。从2016年起,对该院贫困生的帮扶基金又增加至8000/学期。

2016年,值常州工学院通江路老校区搬迁、树木移栽之际,她先后两次出资近7千元认养了3棵树木。

除此以外,作为北直街社区的居民,乔惠民坚持每年两次捐助社区里的贫困学生。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她第一时间赶到社区又是捐款又是交特殊党费。

心系青年成长 勤做“摆渡人”

青年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然而,广大青年的现实思想又难免存在不成熟的一面,加强和改进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显得尤为迫切。在这方面,乔惠民也恪守“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信念,对青年学子,不仅在财物上雪中送炭,还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与感受,积极发挥“摆渡人”作用,将“老党员”精神的种子播撒进青年学生的心田,引领他们养成乐观进取、健康向上、感恩奉献的精神品格。

近年来,乔惠民多次应邀为学校学生党员讲授党的光荣传统,每一回,她都和学生们亲切座谈,结合自身抗战的经历和入党过程,追忆艰苦岁月的众多生活片段,形象讲述共产党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勉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读书,塑造健全人格,将来为国家和人民多做贡献。

20159月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之际,乔惠民佩戴着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不顾炎热与87岁的高龄,亲临学校,与近500位在校学生共同观看阅兵式,于无声处给予了学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尽管已届耄耋之年,乔惠民仍然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离退休党工委组织的各类活动,义务向青少年宣讲革命传统。当她得知一位老同志为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而自费购买宣传资料时,她便向这位老同志捐款2000元,受其感动和激励,这位老同志把2000元交给了学校关工委,用以资助贫困生。

在她的精神濡染下,“老党员”精神已从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原延陵学院的3名受助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荣获学业优秀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还主动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组织,经常参加各级各类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追求政治进步;全校以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等为主体的“五老”队伍,也着力在言传身教中弘扬正气、在凝心聚力中引领思想、在建言献策中彰显价值、在愉悦身心中传承文化。

立家规正家风力行“导引者”

古语有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可见,党员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的影响力十分巨大。而家庭社会的细胞,和谐稳定的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这就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建设好自己的小家,立好家规正好家风,从而淳化社会风气。乔惠民着眼于此,身体力行,几十年如一日地“修己身”、“育子女”,以身教重于言传的力量导引后辈向真向善向美。

对贫困学子,乔惠民奉献的是慷慨无私的大爱;对自己及其家人,给予的却是“吝啬之爱”。她勤俭持家,厉行节约,不仅自己从不乱花一分钱,身上穿的、家中用的也都是早已过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衣物。她也从不娇惯子女,从小教育他们自立自强,正直为人;勿忘艰苦朴素之本,不要铺张浪费、盲目攀比;不要啃老,要养老。所以,虽然离休工资较高,子女们却从来得不到她的“实惠”。条件相对差点的小女儿买房有困难,她都没有提供任何帮助。

乔惠民还给儿孙辈立下家规,教育他们堂堂正正做人,一再告诫他们不管在哪儿都不能触碰做人的底线。“不要轻易拿别人的。”她教育曾在公安局工作的儿子,并多次帮儿子婉拒了上门来求办事的熟人。对此,她的小女儿颇有不解和抱怨,她多次严厉批评教育女儿,做通其思想工作。

她与丈夫曾约定,坚决不在孩子们面前吵架,并身体力行。子女们成家后,她以这个约定教育他们如何做父母。对几个年龄相仿的孙辈孩子,她从不跟风发压岁钱,而会在每一次期末考试后,根据他们成绩排名的先后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以此激励他们好好学习长本事。她从来不骂孩子,也决不允许他们骂人、说脏话。她的居室虽简陋,却干净清爽。从小与她一起生活的孙子耳濡目染,也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

“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在乔惠民的“前导”下,朴实守正的优良家风在她家正一代代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