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瑞龙:一剪绕指 一生情牵

     “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悠久的剪纸艺术润泽过太多国人的记忆。难怪有人说,每一颗中国人的心境,似乎都被剪纸艺术温暖和感动过。现今,剪纸艺术虽然日渐式微,我校退休老干部、原党委宣传部部长、工会主席蔡瑞龙却执握手中之剪,“不疯魔,不成活”,几十年如一日,痴迷地剪()着,用以启智慧之灵性、扬文化之精髓、传人间之大美。

一盏兔子灯与剪纸结缘

在学校文化艺术中心蔡瑞龙个人剪纸作品展的现场,校媒记者有幸见到了蔡老师及其近几年剪刻的152幅作品。赫然在列的《四大美女》《国色天香》《金玉满堂》《四君子图》《鹤舞四时》《飞天图》《春天的故事》等组作、单作,题材丰富、寓意深刻,引人遐思;技法纯熟、构思奇特、清秀俊雅、工整细巧,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并喜欢上剪纸的?”在记者满含着惊叹的提问中,蔡老师娓娓道来:“小时候,逢节过年,每家每户都要张挂灯笼、国旗等以示庆祝。在我1112岁的时候,恰逢国庆节,外祖父别出心裁教我扎起了兔子灯……”蔡老师欢喜地说,就是这一盏兔子灯,使自己与剪纸结下不解之缘。

“将一张纸折五折,圆弧形一剪刀剪下去,一朵梅花就活现出来了。”随后不久,蔡瑞龙又在启蒙老师外祖父的教导下,剪出了第二件作品《梅花》。这使他信心倍增,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剪纸。

不倦习与教通授剪纸技艺

剪纸是一门易学难精的民间技艺,更是个精细活儿,如果一剪不准,整幅作品就废了。这对于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蔡瑞龙而言,就更是考验。怎么办?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操练、操练再操练。

为系统掌握剪纸技艺,蔡瑞龙不仅花费大量积蓄购买相关书籍,大量汲取剪纸的前沿信息,而且凡有展览必前往观摩,每年春秋两季还要分赴金坛刻纸研究所、扬州中国剪纸博物馆取经,博采众长。

在高校工作多年的蔡瑞龙深谙教学相长之要义。除了向书本和大家学习,他还善于通过教而习:先后多次走进博爱路小学、觅渡桥小学、局前街小学、北郊中学、武进星韵学校等学校,以及武警消防支队、市残联职业技能竞赛集训班,为中小学生、消防官兵、残疾人义务送教;暑假免费在家教社区里的小孩;11年来,坚持执教于常州市老年大学,近乎免费为近600名老年学生传授技艺。期间,他不“倚老卖老”,把学生们对自己的赞赏化为鞭策的力量,与学生一起切磋,互补短长,不断挑战超越,所著的《剪纸艺术讲义》被推为2017年省级老年教育示范教材,2018年又被市老年大学评为“老年教育名师”。

熟能生巧。拿起剪刀出作品,需要不断刷新的熟练度打底。几十年来,剪纸几乎占据了蔡瑞龙所有空闲时间。通过不断操练,他的技艺日臻纯熟。随时随地,只要一把剪(刻)刀、一张宣纸、一块玻璃板,就能开工。小幅作品几分钟就能剪好,大型作品一周左右便可完工。据他透露,2017年问世的《四大美女》,灵感源于同名国画,能否刻好,起初心里没底。便从相对简单的《西施浣纱》着手,一周后完工,没想到自己都被画面呈现的美惊艳到了。随后,便信心十足地、速度越来越快地刻完了《昭君出塞》《貂蝉拜月》《贵妃醉酒》。并有《楷模》《红梅公园》等作品先后获省级、市级奖。

赠作和作品展扬传统文化韵味

蔡瑞龙今年已78岁。粗算下来,在剪纸的道路上,他不打折扣地行进了60余年。期间,剪()下来的作品数量多的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单单保存下来的就有近千幅。这些作品卷起来可以堆满整个书房,涉及人物、婚庆、花鸟、虫鱼、动物、风景等题材,类型多样,且各成系列。

“我最宝贝的是《四大美女》,其次是花鸟系列作品。”言谈间,蔡瑞龙毫不掩饰对剪纸的酷爱。据了解,闲暇之余,他总会情不自禁地去反复欣赏每一件作品,为其栩栩如生的画面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和感动。与此同时,蔡瑞龙也在不断思考:如何将剪纸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让更多人通过剪纸,了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韵味和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举办个人作品展,是他想到的一个良策:先后6次在市老年大学举办个人作品展,共展出作品200多幅,深受老年学生喜爱。2015年,他积极参与常州市第二届“文化100”大型惠民行动,举办了个人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共展出作品260幅,涵盖人物、风景、花鸟鱼虫、喜庆吉祥等门类。“的确不简单,想不到有这么漂亮的剪纸”“回去要叫孩子来看,让孩子学着剪” ……广大市民由衷为他点赞。今年4月,他又精心准备了作品152幅,在学校展出,为改革开放40周年和学校办学40周年献上一份丰厚的艺术美餐。“这个展览让我们大饱眼福之际,对剪纸这种传统艺术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使我们跃跃欲试,想为它的传承做点什么。”观展的师生纷纷表示。

免费为民众送上特制的剪纸作品,是他弘扬艺术美、人情美的又一途径。为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他送上《上山虎》;对老年朋友,则送《下山虎》,望其怡享天年;给女性学员送《飞天》,祝愿她们天真可爱,活泼健康;给残疾人送《猫》,希望他们像猫一样充满生命力,顽强生存。

“几十年来,之所以能坚持到现在,主要是源于‘做什么就要像什么’的坚守。”蔡瑞龙微笑着说,剪纸艺术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其发展和传承无止境,只要体力允许,就会不遗余力地剪(刻)下去,凭一把剪(刻)刀,一张宣纸,在翻转折叠中融汇人间百态,在描画裁剪中传播人间大美、传扬传统文化。

“外祖父教会我剪纸,从小跟随我的外孙女对剪纸也相当感兴趣,在我的熏陶下,创作了不少佳作。希望她能站在我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把剪纸艺术里蕴藏的文化精华弘扬得更广阔、更彻底。”虽然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渐提高,蔡瑞龙还是认为,只靠像自己一样的老年人的力量,剪纸的未来必定是堪忧的。他希望越来越多的像外孙女一样的年轻人加入到剪纸阵营中来,为中华传统文化“代言”,在传承与坚守中彰显中华文化自信。

(原文刊载于《常州工学院报》第490.491合期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