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彭龄:永不退休的“成语”情怀

    客厅的玄关里、书房整墙的书柜中,一张张荣誉证书、一本本成语研究专著赫然在目;书桌上整齐铺放的书籍、材料和开着的电脑,仿佛时刻在等待着主人的光临……一个阳光温喣的冬日,记者走进我校原人文社科学院院长、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会长莫彭龄教授的家里,亲身感受这位老学者永不退休的“成语”情怀。

与成语结缘成就“最美诗行”

说起自己和成语的结缘,莫彭龄深情地回忆道:1979年春天,我大二的时候,古代汉语课老师吴金华先生经常用成语做例子来讲古汉语中的词汇、语法现象,在“古今词义的异同”课上,讲解走马观花、赴汤蹈火两个成语时,他特地用红色粉笔将“走”、“汤”两字圈起来,问大家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后又结合“飞沙走石”、“落汤鸡”进一步形象生动地阐述其含义。他说,正是这一堂成功的启发式教学课使他对成语产生了浓厚兴趣,乃至于影响了他整个的学术和人生之路。

受吴老师的启发,莫彭龄就常寻思:除“走马观花”、“赴汤蹈火”,还有哪些成语中存在古今词义异同现象?一不做二不休,他接着找了本《成语词典》,开始逐条梳理起其中的古汉语现象来。越梳理,他的眼界越开阔,就越发现,几乎每一条成语里都有全新的东西。于是,他与同学屠新一道,写下了第一篇研究成语的论文《从成语学习古汉语》。然而,成语中的古汉语、古文化知识实在太丰富了,其涵盖面之广,种类之多,绝非一、两篇论文能概括完全,要打开成语这座宝库大门的强烈冲动,使他萌生了编写《成语百科知识辞典》的想法。

说干就干。莫彭龄随即与同学陆华兴等人联系商榷,组建队伍。经过近十年的辛勤耕耘,于1998年完成《成语百科知识辞典》的编写和出版。期间,接触的大量成语文化素材为他渐入学术佳境打下了坚实基础。

19857月由南京师范大学调入我校,一晃30多年过去了,无论是在职期间还是退休后,莫彭龄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沉下心、扑下身做好、做大“成语”事业,坚持活跃在社科工作领域,成就了人生中一段“最美的诗行”。

“活化石”里有“富矿”

徜徉在成语的广阔世界里,莫彭龄思考着、探索着、升华着,文思泉涌,下笔如流。

1997年,他发表论文《试论“成语文化”》,在全国率先正式提出“成语文化”这一概念,指出成语不仅是汉语和汉文化的精华,而且是汉语和汉文化的“活化石”和“全息元”。他感到,成语是一种巨大的可以开发利用的语言文化资源,其中蕴藏“富矿”。要深入其中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和求知若渴的迫切心,令他思维活跃,五、六年的时间里,即发表论文6篇,出版了专著《汉语成语与汉文化》、《成语文化丛书》和普及读物《成语三棱镜:故事·知识·哲理》,完成了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课题《成语文化应用研究》。

这一切,带给莫彭龄满满的欣喜和振奋,也激励着他不断在成语文化的天地里遨游。《成语文化应用研究》结题后,他又开始琢磨着怎样才能把“成语文化”的研究和实践坚持下去。由于他当过20多年的常州市语言学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积累了丰富的社团工作经验,因而自然想到了用建社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以他为组长的筹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20092月,常州市成语文化研究会率先在全国成立。

2009年至2012年间,在莫彭龄的领衔下,市成语文化研究会以“学习中华成语,弘扬传统文化;开发成语资源,创新特色文化”为宗旨,开展了大量全国首创、富有特色的活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声誉。这时,莫彭龄又不满足了,他又在想,能否把常州的经验放大,做成全省的成语文化研究会?心动不如行动,他立即联络有关方面人员,为此奔忙。

有志者事竟成。2012421日,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这个全国唯一专门研究成语文化的省级社团在常州市成立,这也是落户常州的极少数省级社团之一。

“两个研究会就像是我的两个孩子,我要尽全力把它们做好。”作为市成语文化研究会和省中华成语研究会的创办人和会长,莫彭龄一直这样要求自己。尤其是20128月退休后,他倾注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研究会的建设以及成语文化的研究、宣传和推广上。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研究会已发展个人会员300余人,团体会员、教学科研实践基地20多个;举办品牌活动中华成语文化论坛五届、成语文化教学观摩研讨会四届,较好地促进了学术性和科研性的融合。莫彭龄身体力行,全力支持扶助实践基地的成语文化课程建设:在奔牛中学建立莫彭龄成语文化工作室,捐书近500册。在他和研究会的支持下,省奔牛高级中学等四所学校成功申报了省市成语文化课程基地。

在丰富的实践中,莫彭龄也不断思考总结,退休的几年间,发表了《“成语+”教学新模式初探》、《成语文化与语文教育》等论文6篇,出版著作2本,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201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普及名家,还被上海《语文学习》杂志推为教学名家。

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高校中的文科专业也要积极参与产学研,教授不能枯坐书斋。”莫彭龄说到了,也做到了:他引领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提出并广泛推广“成语+”教学系列。他表示,“成语+”是打开传统文化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是成语文化资源在教学教育领域的开发利用,彰显了“产学研结合”的魅力;2013年,他受邀赴邯郸,参与中华成语文化园的核心项目中华成语博物馆设计,主持创作编写了30多万字的《中华成语博览馆展陈大纲》,受到来自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专家的好评。

与此同时,他深入江苏、安徽等地中小学、社区做各类成语文化讲座20多场。与商务印书馆合作出版《成语密码》第12季,市场反响热烈:201583日至16日,连续两周占据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书店销量第一名,至20166月,销量超过7万册,被评为2015商务印书馆“秋季十大好书”、“读者喜爱的21本好书”、入选安徽省中小学生“阅读成长计划”。2016年,《成语密码》被评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和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他还积极协助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周报》开设“成语新说”栏目;组织举办江苏省“成语新说”创作大赛,普及成语文化知识,助力“成语新说”栏目成长。

2015年,莫彭龄从事社科工作30周年之际,常州市社科联专门为其举办座谈会,表彰他在社科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这在常州市尚属首次;2016年,莫彭龄又被全国社科界评为“优秀学会工作者”。这些殊荣,于他乃实至名归。

虽已年近七旬,莫彭龄仍笔耕不辍,不懈探索,每天花56个小时做研究和整理工作:创意编著《江苏成语地图》、撰写书稿《我与成语文化的不解之缘——我的学术之路》、与武进农业协会合作编著《常州农谚汇释》。

“既然认定了成语和成语文化这条路,就要把它当成一个终生事业,坚定不移地做下去,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莫彭龄身上显现的,正是老一代知识分子对学术、对中华传统文化自觉传承、守望的信仰和忠诚。他“板凳甘坐十年冷”、退而不休、苦中作乐的学术情怀令人由衷敬佩。